-
当前位置:芯师爷
- 首页
- 热点资讯
又一家芯片独角兽有了新动作。
近期,芯擎科技举办了2025生态科技日,会上官宣芯擎科技全球自动驾驶总部落地江北新区。芯擎科技这一总部总投资额达30亿元,将开展高阶自驾芯片全产品线的研发迭代及市场应用。
公开资料显示,芯擎科技成立于2018年,专注于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、自动驾驶芯片、车载中央计算及网关芯片等研发,是国产高端智能座舱芯片销量领先企业。成立至今,芯擎科技已经完成B轮融资,连续两年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。
# Vol.1/ 剑指神坛 近几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,今年3月份的渗透率超过50%,即每卖出两辆车便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。至2024年底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000万辆。在这个过程中,孵化出宁德时代、比亚迪这样的世界级产业链龙头企业。 不过,繁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背后,也存在汽车芯片国产化进度有限的情况。据业内推测,当前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不超过25%。其中智能车最为关键的智驾和座舱芯片,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海外厂商占据。根据盖世汽车数据,今年前两个月,英伟达在智驾芯片市场占有率约为50%,高通在座舱芯片市场占有率达77%。 而当诸多车企在发布自己的旗舰车时,也多会宣传新车用了多少颗英伟达orin x芯片,座舱采用的是高通骁龙8155还是8295,情景非常类似于智能手机厂商发布新机时,公布新产品是搭载了高通骁龙、联发科天玑哪款旗舰芯片。 对于国产汽车产业而言,上述情况持续会影响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程度,另一方面,海外厂商芯片价格高企,容易侵蚀车企本就不多的利润。以Orin x为例,其单颗芯片价格或在3000元左右。根据大河报统计,去年上半年,吉利、理想、比亚迪等车企的单车利润都在万元上下,而上汽、长安、广汽三家车企集团单车利润不超过3500元。 既然如此,车企是否有摆脱高价的Orin x和8155们的想法?国产芯片企业是否有能力挑战前二者在市场中的地位?事实上,在价格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,车企们寻找国产平替的动力非常足,而国产芯片企业也铆足了劲向高端进发。 以芯擎科技为例。其在2021年推出龍鹰一号座舱芯片,对标高通8155。该芯片基于7nm工艺打造,拥有8核心CPU、14核心GPU,还有8TOPS AI算力的NPU,实现90K DMIPS的CPU算力和900GFLOPS的GPU算力。 芯擎科技创始人、董事兼CEO汪凯博士近期在接受芯师爷等媒体采访时表示,发布龍鹰一号赶上了一个好时机。那时候真正做7nm车规芯片的,只有高通和芯擎。龍鹰一号出来以后,能够给车厂提供更多选择,从国产芯片供应链的角度来讲也变得更加安全。同时,芯擎在做龍鹰一号时,也弥补了当时在市场上主流芯片的弱点。比如以前的芯片都是为了手机研制的,在功能安全、汽车安全方面并没有考虑很多。芯擎的芯片把整个安全岛、加密以及算力的提升都做得更好,不仅给客户带来性能提高,性价比也大幅度增加。 经过三年的产业链导入及市场验证,芯擎科技在座舱芯片领域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影响力。汪凯表示,2024年芯擎科技的龍鹰一号已经累计出货超过100万片,2024年肯定也会超过100万片。根据盖世汽车统计,2024年,芯擎科技在座舱芯片的市占率为4.8%,仅次于高通、AMD和瑞萨电子。 根据官方信息,目前“龍鹰一号”目前已在海内外多家车厂搭载或者定点30余款主力车型,包括吉利领克系列、银河系列、一汽红旗和大众、斯柯达等品牌。汪凯博士表示,自2026年第三季度起,搭载芯擎芯片的车将会在欧洲、南美、印度开始销售。 已经在座舱芯片领域站稳脚跟的芯擎科技,也逐渐将自己的业务延伸至智驾领域。 在2025芯擎·生态科技日上,芯擎科技推出了基于7nm工艺打造的智驾芯片——“星辰一号”。“星辰一号”单颗算力达到512TOPS,相比于目前的主流产品,其CPU性能提升了10%,ISP处理能力更是提升了160%,NPU本地存储容量也大幅增加185%。搭载芯擎自研的高性能国密算法IPCE1000,可有效地处理数据采集与合规问题,为用户隐私保驾护航。 值得一提的是,当前智驾芯片厂商并不再单纯提供硬件产品,而是更加倾向于提供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,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软硬件融合,最大程度发挥出硬件的潜力。在此趋势下,芯擎科技也在推出自己的智能驾驶系列解决方案,能够覆盖从L2级别智驾、高速NOA、城市NOA、全场景智驾到高阶舱驾融合的需求。可在最短的时间内,提供从主动安全、高速NOA、城市NOA以及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功能。 除此以外,芯擎科技还结合原本在智能座舱领域的优势,尝试给下游客户做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一体的解决方案。根据芯擎科技透露,“龍鹰一号Lite”、“龍鹰一号Pro”、“星辰一号Lite”、AI加速芯片已经推向市场,马上还会推出全面升级的座舱芯片“龍鹰二号”。生态科技日上,芯擎基于这些产品给出了12组不同的芯片方案,充分满足主机厂多样化的装载需求。 在智能座舱系列解决方案中,基于全面的芯片矩阵,芯擎能够提供从入门级智能座舱到高阶智能座舱,从“舱行泊一体”到高阶舱驾融合的多种芯片组合,基于同样的车规级SoC芯片架构,采用同源软件架构,适配算力需求,为车企拥抱智能化浪潮提供及时、差异化的支持。 汪凯博士表示,“芯擎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覆盖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关键SOC的芯片供应商。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最初‘舱’是刚性需求,现在‘驾’也变成刚需,所以我们在此时又推出自己的智驾系统,完全覆盖舱和驾。” # Vol.2/ 未来可能仅存三家汽车芯片企业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面向未来的主线,而价格战则是当下的主旋律。 终端市场的动作也必然会影响到处于更加上游的芯片业,甚至收敛得更加厉害。汪凯博士指出,“以芯片来讲,从以前简单的MCU,现在到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,供应商也将逐渐淘汰一批。回顾芯片发展历史,开始都是在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,最后一定会集中到只有少数几家,因为投入是巨大的。” “不管是座舱芯片还是智驾芯片,未来国内核心供应商也不会超过三家。”基于对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判断,汪凯认为。 成立不过6年的芯擎科技如何确保自身能够在这场产业淘汰赛中脱颖而出,成为胜出的那三家?答案是“不停地创新”,芯擎科技已经在前文中有所体现,不管是“星辰一号”的推出,还是12组不同的芯片组合的舱驾融合方案,都展现出芯擎科技对于行业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敏锐嗅觉。 事实上,舱驾融合并没有那么容易做。汪凯博士解释道,“舱驾融合,对座舱芯片的要求非常高。尤其是要与高阶智驾芯片组合,座舱芯片的性能更加不能差,目前来看,很多车企还是以不同的芯片来完成各自的任务,融合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。” 值得一提的是,在智驾芯片的市场里,芯擎科技们除了要面临来自同行的竞争,还有主机厂们对于自研芯片的执念。如蔚来宣布其自研的5nm智能驾驶芯片“神玑NX9031”已经成功流片,小鹏汽车则推出了自研AI芯片“图灵”,理想汽车也在积极自研芯片,代号“舒马赫”的项目已有流片消息传出。 但对于上述局面,芯擎科技显得尤为淡定。在芯擎看来,车厂自研智驾芯片是一个趋势。但要想可持续,必须要有极大的量作为支撑,这样的车厂可能并不多。 正如汪凯博士所言,造芯片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,这是一件难度颇大的工程。技术上的难度攻克,需要企业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,即便流片成功搭载上机,能否取得市场欢迎仍是未知数。 以智能手机领域作为参考,自研芯片成功的厂商也不多。2023年,OPPO旗下芯片企业哲库宣布解散,也意味着前者探索四年时间的自研芯片旅程结束;2014年,小米便创办松果电子自研芯片,但并没能达到最初预期,直到现在小米旗下产品多搭载高通与联发科的SoC芯片;华为是不多的成功者,但海思最初也饱受磨炼。 # Vol.3/ 结语 去年,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、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在内的四大协会共同发表声明,明确指出对美国芯片的安全隐患,建议国内企业在采购时谨慎选择,并优先考虑国产芯片。 如今,受外部环境影响,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程度仍不断提升。与此同时,叠加汽车产业链仍在持续的价格战影响,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不可能一直停留在25%,也不会一直停留在中低端。在硬件性能不断提升,软件生态持续完善的情况下,以芯擎科技为代表的“中国芯”企业打破高通、英伟达在核心车载芯片的霸主地位值得期待。
相关文章
查看更多
>>

IAR借助在瑞萨RH850/U2A MCU MCAL支持,加速汽车软件开发

2025集成电路(无锡)创新发展大会开幕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